- 當網絡謠言遇上AI……
- 來源:
(題圖漫畫:潘紅宇)
“廣州限制外賣配送”“河南信陽市中心體育館驚險崩塌”“甘肅紅十字會收取160萬元暖手袋管理費”……這些所謂“有圖有視有真相”的重磅“消息”,曾在網上廣泛傳播,,引起大量網民關注,。
令人大跌眼鏡的是,,警方事后的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聳人聽聞的“消息”,,是不法分子使用AI制作的網絡謠言!盡管警方緊急辟謠、澄清事實,,可謠言已經領跑真相一大截,讓很多人信以為真,,給當事方帶來極大困擾,。
AI加持下的互聯(lián)網,給人們生活場景的豐富,、生產效率的提升帶來了全新機遇,。但當謠言披上AI的外衣時,謠言和真相更難辨認,,造謠的門檻和成本極大降低,,傳播的效率和產生的影響成倍增加,成為亟需治理的一道網絡新課題,。
1
近日,,多地警方通報了一批利用AI造謠的典型案例。
去年12月,,甘肅積石山發(fā)生6.2級地震,,張某某利用AI軟件,編造了“甘肅紅十字會采購暖手袋,,收取160萬元管理費”“甘肅執(zhí)法隊扣押救災貨車”等不實信息,,并通過多個網絡平臺進行發(fā)布,對當?shù)乜拐鹁葹墓ぷ髟斐蓢乐赜绊憽?/p>
今年2月,,杜某利用AI技術,,編造了“某著名女星命運多舛、含恨離世”的短視頻,,上傳網絡后引起廣泛傳播,,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生活和聲譽,。
一份近期審結案件的材料顯示,不法分子利用AI技術,,以熱點新聞和隨機網絡視頻為素材,,短時間內就制作出約1萬條虛假視頻新聞,其中發(fā)布出去的20多條視頻,,涉及多個省份,,瀏覽量超過百萬。
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今年4月發(fā)布的一份報告顯示,,經濟領域已成AI謠言的高發(fā)地,,餐飲外賣、快遞配送等民生行業(yè)是AI謠言的重災區(qū),。
2
當網絡謠言遇上AI,,后者低成本、高效率,、操作簡單的特點,,使謠言視頻的批量化生產成為可能。AI謠言的視頻形態(tài),,也契合了部分網民“有圖有視頻就有真相”的認知,,使得AI謠言常常一經上網,就能迅速傳播,。
從查獲的典型案例來看,,“吸睛引流”“變現(xiàn)牟利”等,是不法分子屢屢提及的高頻詞,。
自媒體時代,,“注意力經濟”為很多人提供了發(fā)家致富的機遇,。但一些人信奉“流量至上”,,為了流量,什么技術都敢用,、什么手段都敢使,,甚至把沖撞道德底線、踐踏法律紅線當作“流量密碼”,,獵奇,、八卦、低俗,、編造假新聞等等,,都成為追求流量的工具。
AI造謠更衍生出一條條黑灰產業(yè)鏈,。
3
前述清華大學的研究報告,以80余件涉AI謠言案例進行統(tǒng)計,,發(fā)現(xiàn)涉案所受處理當中,,占比最大的是行政處罰,包括罰款和行政拘留,,約占一半,;而實施刑事拘留和判刑的,不足兩成,;其余則是封禁賬號,、信息清理、批評教育等,。
同謠言造成的破壞相比,,不少網友認為,懲處造謠的力度還不夠剛硬,。只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(guī),,實施更強有力的懲處,才能發(fā)揮震懾作用,,遏制AI謠言黑灰產業(yè)蔓延勢頭,。
AI謠言傳播的相關網絡平臺,也不能忘記平臺的主體責任,。加大人力,、財力、技術等多方面投入,,在內容甄別,、謠言攔截、防止擴散等方面展現(xiàn)更多主動作為,,堅決阻斷謠言傳播鏈條,,切實肩負起社會責任。
走好群眾路線,,發(fā)動廣大網友,,激發(fā)網友參與舉報AI謠言的熱情,共同筑起防范AI謠言傳播的銅墻鐵壁,。
唯有如此,,AI這種新生產工具才能揚長避短,,不為謠言生產、傳播助紂為虐,,而為社會發(fā)展進步貢獻更多正向力量,。